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研究项目 研究成果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 页>>科学研究>>正文
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记之遗迹记 | 孙兆霞:历史与现代“对话”的活态纽带
2025-01-02 10:37   贵州日报报刊社 审核人:

 

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记之遗迹记 | 孙兆霞:历史与现代“对话”的活态纽带

贵州日报报刊社2024-12-20 18:48:14热度:    

 

 

编者按:

 

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

 

在贵州大地,气象万千的屯堡文化,历经600多年的岁月流转,依旧光彩照人。600多年来,屯堡文化在贵州扎根、生长和演化,形成了兼具特殊性和唯一性的文化现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传承守望的家国情怀,见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挖掘屯堡文化内涵,展示屯堡文化的特征、影响和时代价值,贵州日报报刊社聚焦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推出家国六百年·屯堡印记大型主题报道,和读者一起走进历史深处,领略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

 

 

人物简介:

 

孙兆霞: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被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期从事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先后主持、参与国家和省级有关社科课题18项;公开出版著作15部(含合著、参编);《屯堡乡民社会》等三篇论著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屯堡遗迹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屯堡社区人文关系和社会合作的见证。贵州民族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兆霞认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活态遗产的视角看,屯堡的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合作之间是毛与皮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同样,研究农业文化遗产不应仅仅关注其物理层面的意义,更应深入挖掘其背后所承载的人文意义和社会价值。孙兆霞以安顺鲍家屯水利工程和黄平重安江水碾群为例指出,这些遗产不仅为本村及上下游村落保证了四季灌溉、泄洪等,更重要的是,在维护和使用这些生产生活的工程与工具的过程中,家庭及村落间的合作秩序得以体现。

 

通过这种方式,屯军所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成为了连接驻军百姓与当地少数民族情感的桥梁,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孙兆霞表示,如今的屯堡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活态属性特征,是屯堡文化的重要展示渠道。

 

黄平县平溪镇红龙村,村民们正在水田里扯秧。陈孝新 (贵州图片库 发)

 

在孙兆霞看来,研究屯堡遗迹,寺庙是绕不开的话题。从东部的入黔门户镇远至威宁、盘州等地,随屯军一同来到贵州的还有山寺与村庙,这反映了他们的社会信仰。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建筑也承载着600余年屯堡文化。孙兆霞说。

 

此外,卫学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土司儒学的进步,至少激发了土司阶层对儒学的兴趣,这对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安顺文庙作为卫学的代表,正是制度化教育进入黔中地区的生动写照。孙兆霞说,如今的安顺文庙不仅是屯堡遗迹的一大亮点,也是历史与现代对话的活态纽带。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邓国超 张焱

执行/李坤 黄蔚

/赵珊珊

海报设计/赵怡 王子琪

编辑/刘立超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上一条: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记之入黔记 | 李建军:屯堡文化充分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
下一条:屯研中心张定贵教授在贵州日报上发表屯堡文化专题文章

通讯地址:贵州省安顺市开发区学院路25号  邮编:561000

Copyright © 2012-2015 黔ICP09002237号 版权所有:安顺学院贵州省屯堡研究中心

电话:0851-33221890        网络管理员 E-mail:astunp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