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2024-12-22 11:38:55热度:
编者按:
“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
在贵州大地,气象万千的屯堡文化,历经600多年的岁月流转,依旧光彩照人。600多年来,屯堡文化在贵州扎根、生长和演化,形成了兼具特殊性和唯一性的文化现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传承守望的家国情怀,见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挖掘屯堡文化内涵,展示屯堡文化的特征、影响和时代价值,贵州日报报刊社聚焦“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推出“家国六百年·屯堡印记”大型主题报道,和读者一起走进历史深处,领略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
人物简介:
梅培源:安顺市文联《安顺文艺》主编、中国作协会员、贵州省作协主席团成员、安顺市作协主席。
屯堡方言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其发展和演变注定是一个长期持续、互相交融和影响的过程。
根据周振鹤先生在《方言与中国文化》一书中的理论,占据式移民会形成方言内部大面积的一致性,但同时又存在墨渍式移民和蛙跳型方言的传布方式。这一理论,在贵州省安顺市屯堡村寨表现尤为显著。
安顺市作协主席梅培源。受访者供图
首先,贵州省安顺市屯堡村寨属于占据式移民,虽然来自多省份,但总体上说还是有群体划分,有着相对完整的“方言内部”。其次,鉴于屯堡卫所在贵州的分布,主要是沿着湖南至云南的交通线排列,从整体上看,具有墨渍式移民的特点,即并不占领成片的广大地域,而是选择沿线落脚,慢慢对周围有所浸润,就好像在一张白纸上滴下的墨汁那样。这个相对完整的方言内部,会根据使用群体和使用频率的变化而逐步扩大和缩小,甚至消失,最后的结果就是方言区域会因此而被隔开,形成蛙跳式分布。这也就解释了,在今天的屯堡村寨仍然存在大体相似但又各有特点的区域性方言,如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安顺市西秀区的大西桥镇等地方言带有明显的与普通话较为接近的平翘舌,与其他区域不分平翘舌有着明显区别。甚至有些地区,仅一山之隔、一水之隔,而口音完全不同。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村稻田。陈熙 摄(贵州图片库发)
蛙跳型方言最初也是由墨渍式移民所造成的,但它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还有别的因素在起作用。比如屯堡移民的文化相对较高,有着强烈的保持原有文化的愿望。同时随着各卫所、屯堡移民之间交通往来更加频繁,而其他次方言的使用和交际就必然会被弱化,那么原先互相分散的移民方言则会趋近相似,从而保持内部方言的一致性。这也是屯堡方言大体相似但又有细微差别的原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邓国超 张焱
执行/李坤 黄蔚
文/舒畅
海报设计/赵怡 王子琪
编辑/明雪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